【数据结构】堆

目录

一、树的介绍以及堆

1.树

2.二叉树以及堆

二、堆的实现

1.heap.h

2.heap.c 

1)堆的初始化和销毁

2) 堆的插入

3)堆的删除 

4)取堆顶数据

5)堆的数据个数

6)堆的判空

3.test.c 


一、树的介绍以及堆

1.树

在了解堆前,我们先来看看树的概念,是一种非线性的数据结构,它是由n(n>=0)个有限结点(树中的每个元素称为结点)组成的一个具有层次关系的集合。把它叫做树是因为它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,也就是说它是根朝上,而叶朝下的。

特点:

⭐有一个特殊的结点,称为根结点,根结点没有前驱结点

⭐除根结点外,其余结点被分成M(M>0)个互不相交的集合T1、T2、……、Tm,其中每一个集合Ti(1 <= i <= m)又是一个结构与树类似的子树。每棵子树的根结点有且仅有一个前驱,可以有0个或多个后继

⭐树是递归定义的


 需要注意的是:树形结构中,子树不能有交集,否则就不是树形结构。

接下来看看有关树的相关概念:

结点的度:一个结点含有的子树的个数称为该结点的度,例如上图中的A,其结点的度为6

叶结点或终端结点:度为0的结点称为叶结点,如上图中:B、C、H、I...等为叶结点

非终端结点或分支结点:度不为0的结点,如上图中:D、E、F...等结点为分支结点

双亲结点或父结点:若一个结点含有子结点,则这个结点称为其子结点的父结点,如上图中:A是B的父结点

孩子结点或子结点:一个结点含有的子树的根结点称为该结点的子结点,如上图:B是A的孩子结点

兄弟结点:具有相同父结点的结点互称为兄弟结点,如上图:B、C是兄弟结点

树的度:一棵树中,最大的结点的度称为树的度,如上图:树的度为6

结点的层次:从根开始·定义起,根为第1层,根的子结点为第2层,以此类推

树的高度和深度:树中结点的最大层次,如上图:树的高度为4

堂兄弟结点:双亲在同一层的结点互为堂兄弟,如上图:H和I互为堂兄弟结点

结点的祖先:从根到该结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结点,如上图:A是所有结点的祖先

子孙:以某结点为根的子树中任一结点都称为该结点的子孙,如上图,所有结点都是A的子孙

森林:由m(m>0)棵互不相交的树的集合称为森林

树的表示:

树的表示方法有很多,最常用的是孩子兄弟表示法

typedef int DataType;
struct Node
{
        struct Node* _firstChild1;   // 第一个孩子结点
        struct Node* _pNextBrother;   // 指向其下一个兄弟结点
        DataType _data;   // 结点中的数据域
};

2.二叉树以及堆

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树形结构,在普通的树形结构中,除了根结点外,每个结点都可能有很多的直接后继,且每个结点都有且只有一个直接前驱。然而,在二叉树中,每个结点的度(即直接后继的数量)不超过2,也就是说,每个结点最多有两个子结点,通常称为左孩子和右孩子。此外,二叉树的子树分左右,且左右次序不能交换,这也是它与普通树的一个主要区别。

 特殊的二叉树:

1)满二叉树:一个二叉树,如果每一个层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值,则这个二叉树就是满二叉树。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二叉树的层数为k,且结点总数是2^k-1(2^0 + 2^1 + 2^3 +...+ 2^(k-1)),则它就是满二叉树。

2)完全二叉树:完全二叉树是一种特殊的二叉树结构,它的特点是除了最后一层外,其他各层的节点数都达到最大个数,并且最后一层的节点都连续集中在最左边。若设二叉树的深度为h,除第h层外,其它各层(1~h-1)的结点数都达到最大个数,第h层所有的结点都连续集中在最左边。

二叉树的性质:

①若规定根结点的层数为1,则一颗非空二叉树的第i层上最多有2^(i-1)个结点

②若规定根结点的层数为1,则深度为h的二叉树的最大结点数是2^h-1

③对任何一棵二叉树,如果叶结点(度为0)个数为n0,度为2的分支结点个数为n2,则有n0=n2+1(可根据上图验证)

④若规定根结点的层数为1,具有n个结点的满二叉树的深度h = log2(n+1)(以2为底,n+

为对数)(推导:n = 2^0 + 2^1 + 2^3 +...+ 2^(h-1) = 2^h-1

⑤对于具有n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,如果按照从上至下、从左至右的数组顺序对所有结点从0开始编号,则对于序号为i的结点有:若i>0,i位置结点的双亲序号为(i-1)/2,其左右孩子序号分别为2*i+1和2*i+2

普通的二叉树是不适合用数组来存储的,因为可能会存在大量的空间浪费,而完全二叉树就适合用顺序结构来存储。现实中我们通常把堆(一种二叉树)使用顺序结构的数组来存储,需要注意的是,这里的堆和操作系统虚拟进程空间中的堆是两回事,一个是数据结构,一个是操作系统中管理内存的一块区域分段。

堆是一棵完全二叉树,堆中某个结点的值总是不大于(称为小堆)或不小于(称为大堆)其父结点的值。

二、堆的实现

我们按照惯例来建立一个头文件(heap.h)和两个源文件(heap.c和test.c),heap.h用于函数声明,heap.c中写函数体,test.c用来测试。接下来我们就以小堆来讲解代码,其实大堆小堆差别不大,只是调整时控制条件(大于、小于)不同。

1.heap.h

#pragma once

#include <stdio.h>
#include <assert.h>
#include <stdlib.h>
#include <stdbool.h>

typedef int HPDataType;

typedef struct Heap
{
	HPDataType* a;
	int size;   //结点个数
	int capacity;  //空间大小
}Heap;


// 堆的初始化
void HeapInit(Heap* hp);

// 堆的销毁
void HeapDestory(Heap* hp);

// 堆的插入
void HeapPush(Heap* hp, HPDataType x);

// 堆的删除
void HeapPop(Heap* hp);

// 取堆顶的数据
HPDataType HeapTop(Heap* hp);

// 堆的数据个数
int HeapSize(Heap* hp);

// 堆的判空
bool HeapEmpty(Heap* hp);

2.heap.c 

1)堆的初始化和销毁

// 堆的初始化
void HeapInit(Heap* hp)
{
	assert(hp);
	hp->a = NULL;
	hp->capacity = 0;
	hp->size = 0;
}


// 堆的销毁
void HeapDestory(Heap* hp)
{
	assert(hp);
	free(hp->a);
	hp->a = NULL;
	hp->size = 0;
	hp->capacity = 0;
}

2) 堆的插入

堆的插入与顺序表的插入有点类似,但是不完全相同。同样地,我们在插入前需要先判断是否需要扩容,然后在末尾插入新数据。不同的是,每次插入后需要调整为小堆,因为你插入的数据可能很小,就需要往上调整。

往上调整时,我们传两个参数,一个是数组的地址,一个是孩子(新数据)所在下标,通过child可以找到parents下标,即parents = (child - 1)/ 2,然后不断向上调整并交换数据,那么什么时候循环结束呢?答案是child = 0 时,当child为0时,前边已经没有parents了。

由于后边删除也需要交换数据,我们将实现数值交换功能的函数单独写出来,向下调整的函数也单独拿出来。

//交换
void swap(HPDataType* x, HPDataType* y)
{
	HPDataType t = 0;
	t = *x;
	*x = *y;
	*y = t;
}


//向上调整
void AdjustUp(HPDataType* a, int child)
{
	int parents = (child - 1) / 2;

	//循环控制条件不能是child>=0,当child=0时,parents=(child-1)/2=0
	//虽然这样最后也可以通过break出循环,但是不准确,正确的写法是child>0
	while (child > 0)
	{
		if (a[child] < a[parents])
		{
			//交换
			swap(&a[child], &a[parents]);
			child = parents;
			parents = (child - 1) / 2;
		}
		else
		{
			break;
		}
	}
}





// 堆的插入
void HeapPush(Heap* hp, HPDataType x)
{
	assert(hp);
	//插入前判断是否需要扩容
	if (hp->size == hp->capacity)
	{
		//扩容
		int newcapacity = hp->capacity == 0 ? 4 : hp->capacity * 2;
		HPDataType* arr = realloc(hp->a, newcapacity * sizeof(HPDataType));
		if (arr == NULL)
		{
			perror("realloc fail");
			return;
		}
		hp->a = arr;
		hp->capacity = newcapacity;
	}
	hp->a[hp->size] = x;
	hp->size++;

	//插入后需要向上调整,保持小堆
	//尾插影响的是祖先(从根到该节点所经分支上的所有节点)
	AdjustUp(hp->a, hp->size - 1);
}

3)堆的删除 

堆的删除是删除堆顶元素,可能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会是直接删除第一个数据,然后像顺序表中那样直接挪动数据,但是,在堆中这样是错误的,因为堆中的每个数据间是有一定关系的,如果真的直接删除再挪动的话,原本下标为1和下标为2的数据是兄弟关系,挪动后,下标分别变成了0和1,即父子关系然后再对这些数据进行操作就都乱套了,所以这种做法是绝对不行的。

正确的做法是:先交换堆顶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的值,然后尾删,删完后向下调整。

 在向下调整的函数中传三个参数,第一个是存放数据的数组地址,第二个是数据个数,第三个是父亲的下标,通过父亲的下标可以找到孩子的下标,然后进行比较和交换。需要注意的是,有两个孩子,我们要找到较小的那个孩子进行比较(因为是小堆)。当孩子的下标超出数据个数时,就结束循环。

//向下调整
void AdjustDown(HPDataType* a, int size, int parents)
{
	int child = parents * 2 + 1;//左孩子

	while (child < size)
	{
		//如果右孩子更小,交换
		//注意child+1<size这个条件,实际最多只能访问到size-1的数据
		if (child + 1 < size && a[child] > a[child + 1])
		{
			child++;
		}
		if (a[child] < a[parents])
		{
			swap(&a[child], &a[parents]);
			parents = child;
			child = parents * 2 + 1;
		}
		else
		{
			break;
		}
	}
}



// 堆的删除
void HeapPop(Heap* hp)
{
	//删除第一个元素,但是如果只是简单删除,然后移动数组,最后会造成兄弟成父子的情况
	//正确的做法是先交换首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,然后删尾,再向下调整
	//向下调整的过程,需要找最小的值,因为堆顶元素是整个堆中的最小元素
	//在左右孩子中找到较小的那个,按照这个方法一直往下找,直到其下标大于size结束
	assert(hp);
	assert(hp->size > 0);
	swap(&hp->a[0], &hp->a[hp->size - 1]);
	hp->size--;

	//向下调整
	AdjustDown(hp->a,hp->size,0);
}

4)取堆顶数据

// 取堆顶的数据
HPDataType HeapTop(Heap* hp)
{
	assert(hp);
	return hp->a[0];
}

5)堆的数据个数

// 堆的数据个数
int HeapSize(Heap* hp)
{
	assert(hp);
	return hp->size;
}

6)堆的判空

// 堆的判空
bool HeapEmpty(Heap* hp)
{
	assert(hp);
	return hp->size == 0;
}

3.test.c 

#define _CRT_SECURE_NO_WARNINGS 1

#include "heap.h"

int main()
{
	HPDataType a[] = { 60,30,40,25,48 };
	Heap hp;
	
	HeapInit(&hp);
	int i = 0;
	for (i = 0; i < 5; i++)
	{
		HeapPush(&hp, a[i]);
	}
	while (!HeapEmpty(&hp))
	{
		printf("%d\n", HeapTop(&hp));
		HeapPop(&hp);
	}

	HeapDestory(&hp);
	return 0;
}

测试结果: